疫苗的历史与发展
与敌人相战,我们保卫的是家园,与疾病相战,保卫的是我们的健康。从古至今,有多少个大大小小的疫病在缠绕着我们,困扰着我们,也正是这些无情的疫病,让我们越来越懂得了健康的重要性!也正是疫病的存在,才成就今天疫苗的飞速发展!也正是疫苗的诞生,才有我们美好的生活!也许,大家有所不知,我们的前辈在发明疫苗之前,经历了我们不能想象的痛苦:
公元前164年,天花病从罗马蔓延到欧洲,持续了15年之久!
1507年,西印度群岛,流行天花,这是西半球第一次发生该病,死亡1000多人!
1520年,墨西哥因西班牙人进去发生天花,造成300余万人死亡,在此后50年内,墨西哥因为天花又丧失了近2000万人。
1560年,巴西发生天花流行病,死亡数百万人。
1798年,英格兰天花流行,死亡8万人。
1870年,法国流行的天花袭击了德国和法国的部队,德国部队仅在实施预防注射中就有297人死亡,共死亡23679人。
1920年~1930年,印度天花造成疾病灾害,死亡50万人~
……
具不完全统计,天花在历史上,曾造成至少1.5亿人死亡,以上这些数据,足以让我们清楚认识到疫病的恐惧!我们的前辈是伟大的,他们是不会让疫病随意肆虐,1796年5月,爱德华.琴纳的发现,让不可一世的天花出现了转折!琴纳通过挤牛奶的少女在患牛痘的母牛上感染牛痘后,而不会感染上天花的现象,得到启发,经过20年的探索、研究,终于,找到预防天花的正确而有效的途径!牛痘疫苗从此产生了!牛痘疫苗的出现,彻底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。因为疫苗的出现,人们不再害怕天花的肆虐;因为疫苗的出现,人们已经开始懂得免疫的重要性;因为疫苗的出现,使人们的身心都感到了更大的安全。自从牛痘疫苗接种成功后,为免疫学开创了广阔的领域,在以后的岁月中,根据疫病的不同,又相继出现了很多疫苗。
1879年,首支霍乱疫苗
1881年,首支抗炭疽疫苗
1882年,首支抗狂犬病疫苗
1890年,首支抗破伤风,白喉疫苗
1896年,首支抗伤寒热疫苗
1897年,首支抗鼠疫疫苗
……
随着社会的发展,越来越多的疫苗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,正是这些疫苗的存在,才使我们有了很好的免疫,有了免疫,我们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去完成自己梦想和事业。
接种知情同意书
很多家长会问,为什么要签署知情同意书?那是因为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意义在于让家长有知情选择权,在实施接种前,接种人员有责任告知家长宝宝所要接种疫苗的品种、作用、禁忌、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,询问宝宝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,并如实记录。在宝宝预防接种前,家长应该认真仔细地阅读这份接种知情同意书,详细了解接种疫苗的相关知识,包括接种禁忌,不良反应以及在接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,为宝宝做出准确的选择。
疫苗反应处置原则
疫苗对接种者来说毕竟属于异物,理论上所有的疫苗接种后均有可能导致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。绝大多数的预防接种反应是轻微的(如发热、疼痛、硬结等),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,不会产生长远严重的损害,但由于接种者个体差异,极少部分接种者可能出现罕见的严重疫苗不良反应,一旦发现应及时到医疗机构进行诊治。
现将常见预防接种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处置原则介绍如下:
(一)全身反应
1.临床表现
发热:接种灭活疫苗(如乙肝疫苗、百白破疫苗等)后24小时内体温升高,一般持续1~2天,很少超过3天。注射减毒活疫苗(如含麻疹成分的疫苗、水痘疫苗等)后出现发热反应的时间稍晚,个别受种者在注射麻疹疫苗后6~10天内会出现中度发热,有类似轻型麻疹样症状。
全身症状:部分受种者除体温上升外,可能伴有头痛、眩晕、恶寒、乏力和周身不适等,一般持续1~2天。个别受种者可发生恶心、呕吐、腹泻等胃肠道症状,一般以接种当天多见,很少有持续2~3天。
2.治疗
(1)发生轻度全身反应时加强观察,一般不需任何处理,必要时适当休息,多喝开水,注意保暖,防止继发其它疾病。
(2)全身反应严重者可对症处理。
(3)高热不退或伴有其它并发症,应密切观察病情,必要时送医院观察治疗。
(二)局部反应
1.临床表现
局部红肿浸润:大部分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,注射局部出现红肿浸润,并伴疼痛,红肿范围一般不大,仅有少数人其直径>5.0cm。有的伴有局部淋巴肿大或淋巴结炎、疼痛。这种反应一般在24~48小时逐步消退。
局部硬结:接种含吸附剂疫苗,部分受种者会出现注射局部不易吸收,刺激结缔组织增生,形成硬结。
皮内接种卡介苗者,绝大部分受种者于2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,以后化脓或形成溃疡,3~5周结痂,形成疤痕(卡疤)。
2.治疗
轻度局部反应(纵横平均直径<5cm)一般不需任何处理。较重的局部红肿浸润可用干净的毛巾冰敷,较重的局部硬结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,每日数次,每次10~15分钟。
卡介苗的局部反应不能热敷。对特殊敏感的人,可在医生指导下给予小量镇痛退热药,一般每天2~3次,连续1~2天即可。
免费疫苗与收费疫苗孰轻孰重?
疫苗按照国家政策分为两类,即一类疫苗(免费),二类疫苗(收费)。这只是行政的划分,不是恒定不变的。
先说“能不能打”,也就是安全性的事儿。今年两会上,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表示:“二类疫苗和一类疫苗都是经过严格的传染病动物实验,安全性能检测。只要是能拿到批证号的疫苗,都是和药物一样,经过严格的安全性检测和严格的效果评价。”
再说“二类疫苗要不要打”。妈妈圈里流传已久的疫苗选择秘诀“免费的才是必要的,收费的都是挣钱的”,有道理吗?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说得很明确:决定一、二类疫苗分类的依据之一,就是国家财政承受不承受得了,“自费疫苗和是否市场需求是俩概念。因为它是否自费,除了是不是市场、临床必需、防疫必需,还有一个是我国医保和政府能不能承担,是一个经济因素。”
这些昂贵的二类疫苗真的好吗?什么时候必要的二类疫苗能变成一类疫苗?李兰娟解释:“针对我国传染病要控制它的流行,就要打疫苗,这是国家公共卫生问题,所以在控制传染病方面有有效可靠的疫苗,假如这个传染病可能流行,那就要纳入一类疫苗。”
全国政协委员李兰娟的这个建议首先在天津照进现实。从今年5月1日起,天津市将二类疫苗中的水痘疫苗列入一类,为全市14万适龄儿童免费接种。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副主任余文周也证实,在全国范围内,水痘疫苗、肺炎疫苗、轮状病毒疫苗、流感疫苗等二类疫苗未来有望纳入一类疫苗范围,“第二类疫苗要有一个动态调整机制,要适时把第二类疫苗纳入第一类疫苗。要鼓励第二类疫苗的接种,对于个体来讲,它能预防一些相应的疾病,如果说第二类疫苗的接种率很高了,就能防止整个人群的发病。”
因此一类疫苗,一定要打;二类疫苗,只要条件允许,也尽量打。
(宣传教育股)